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9:01    次浏览
“当时并不知道是做给谁吃,只知道是领导,事后才得知是习主席。”齐彬说,自己虽没与总书记交谈,但听服务员说他夸赞大刀面好吃,就特别高兴。他还透露,当时兰考准备了烩面、刀削面、拉面等面食作为主席午餐的候选,但最终选择了发源于兰考的大刀面。(3月18日《映象网》)去年,总书记在兰考考察时,虽然“三面”之中,总书记最终选择了大刀面,使之“荣登” “主席套餐”的菜单,做面的齐彬也跟着“火”了。而今整个兰考县的大刀面,都由他供应。这一年,该县各个饭店每天都在增长着“用面量”。但笔者认为,不能由此判断大刀面就是总书记的“最爱”,因为,在饮食上,没有发现总书记有什么偏好—2012年12月12日,总书记到深圳考察,吃自助餐,有啥吃啥,2013年7月21日,在北京市月坛北路“庆丰包子铺”吃午餐,主食当然是包子,以及总书记在河北、云南、陕西等贫困地区考察时,都在老乡家吃过饭,更是老乡家做啥就吃啥,未见总书记“挑食”过。为什么在兰考考察时,总书记对大刀面就“情有独钟”,选为主食了呢?答案应该在这里面—因为大刀面发源于兰考!而兰考有总书记的人生榜样焦裕禄!“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”。对焦裕禄,总书记一直十分崇敬,视为人生榜样。他曾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“亲民爱民、艰苦奋斗、科学求实、迎难而上、无私奉献”。1966年2月7日,《人民日报》刊登了长篇通讯《县委书记的榜样—焦裕禄》,总书记当时才14岁,刚上上初中一年级,当时政治课老师读报,读着读着便哽咽了,特别是念到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,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,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,总书记受到深深震撼,也流泪了……24年后的1990年,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,总书记读了《人民呼唤焦裕禄》一文,填写了《念奴娇 追思焦裕禄》。他后来回忆“我是这么写的,中夜晚上读《人民呼唤焦裕禄》一文,是霁月如银,文思萦系,我就写了一段,我说魂飞万里盼归来,此水此山此地。百姓谁不爱好官?一个问号,把泪焦桐成雨。生也沙丘,死也沙丘,父老生死系。暮雪朝霜,毋改英雄意气!下半阙依然月明如昔,思君夜夜,肝胆长如洗。路漫漫其修远矣,两袖清风来去。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,遂了平生意。绿我涓滴,会它千顷澄碧。这是1990年7月15日。”《念奴娇 追思焦裕禄》发表在第二天《福州晚报》上。整首词深深表达了总书记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爱民为民、责任担当的坚定情怀。不难看出,总书记之所以选择了源自兰考的大刀面,是深深的焦裕禄情结所致,是对兰考人民深厚感情的表现,是对县委书记好榜样的焦裕禄的崇敬和缅怀。这些感情被总书记融入到源自兰考的一碗大刀面里面。在兰考,总书记提出一个问题:“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只有一年多,但在群众心中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。大家来这里学习,要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:焦裕禄同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,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?”也许这碗面就是最好的答案:把人民放在心里,以人民的利益为最终的利益。因为焦裕禄精神在总书记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,他曾说“我的执政理念,概括起来说就是:为人民服务,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。”执政三年来,总书记兑现着自己的承诺,夙夜在公,勤勉工作,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、与人民同甘共苦、与人民团结奋斗。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可以看出,就是是从民族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,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,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。一句话,总书记在“努力向历史、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。”为此,总书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,举国上下,凝心聚力,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自信,在祖国新的改革征程中阔步向前。一碗大刀面,诠释了党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好传统未变,体现了总书记爱民为民、勇于担当的坚定情怀,寄托了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殷切厚望:一切为了人民,一切靠着人民,心中永远装着人民,俯首甘心做人民的公仆;一碗大刀面,已经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落实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。